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以及石油化工能源的消耗日益扩大,如何在CO2减排的同时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成为了全世界亟需解决的社会课题。为了抑制全球温室化,国际会议目前正在讨论,计划在2050年之前将CO2的排放量削减50%以上。为此,在确保电力稳定供应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发电方式和技术的开发创新来减少CO2的排放。
全球供电来源的具体构成与CO2排放量的变化
小数点之后忽略不计
出处:国际能源机构(IEA :International EnergyAgency)“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8”部分数据为(株)日立综合计划研究所的推算结果
※()内为发电领域的CO2排放量
各主要发电方式的CO2排放量
从原料开采到发电设备等的建设、燃料运输、运用、保存,到发电燃料的燃烧等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出CO2的排放量。
核能的CO2排放量还要包含目前正在计划的废弃燃料国内再处理、热钚利用(以1次再利用为前提)、高水平放射性废弃物处理等要素进行计算。
出处:(财)电力中央研究所《研究报告Y99009•Y01006》(2001年8月发行)
日立集团目前正致力于先进核能发电设备的供应业务、煤炭火力发电的高效率改革,以及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发电系统、系统联控、蓄电技术、智能输电网*1等项目的推进工作。
同时,为了今后的长远发展,还与研究机构、大学、其他企业共同联手,开展着新一代高效发电替代技术——煤炭天然气化复合发电(IGCC)*2、、火力发电站分离回收CO2的地下封存技术(CCS)*3、有效利用资源的新一代核能发电等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
(上)与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共同开发的2,000kW风力发电设备
(下)用于火力发电的高效率600℃级高压涡轮机
抑制CO2排放 | 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 系统联控 蓄电技术 智能输电网 CCS |
---|---|
高效率改革与资源的有效利用 | 改良型沸水原子炉 高效率煤炭火力发电 IGCC 高速增殖炉 |
努力确立新一代的发电技术
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 (财团法人)副理事长兼研究所所长
茅 阳一
要想实现2050年之前CO2减排一半以上的目标,关键在于解决供电领域的减排措施,因其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40%,并且未来需求可能日益扩大。保证核能发电的稳定运转依然是供电领域的基础工作,而除此之外,我认为在循环利用核燃料、提高以IGCC为主的煤炭火力发电效率、开发在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蓄电技术等方面,作为生产商的日立集团也同样会大有作为。为了创建低碳社会,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我们希望今后在进行长期规划的同时,还将下大力气抓好现实且具体的创新技术开发工作。
使用核能在发电过程中不会排放CO2,由于其燃料——铀在全球政局稳定的地区广泛分布,出于确保能
源稳定供应的考虑,目前国际上正在对核能发电的可行性重新进行评估。美国也已经制定了今后增建30家核能发电站的计划。而在过去,自1973年之后,核能发电站的新建工程均遭到了长期搁置。人们非常期待今后核能发电可以在控制CO2排放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日立从1970年启动运转敦贺1号机开始,参与策划了日本国内20家核能发电站的建设工作,在注意发展专有技术的同时,还一直致力于人才资源的维护与培训工作。2007年7月,日立与在美国建设经验丰富的GE公司合作,成立了“日立GE核能(株)”。这一举措是充分运用至今培养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为满足北美市场迅猛发展的核能发电需求做出的战略性部署。
日立核能业务的特色在于,集团内各公司将在核能发电站的设计、制造、安装、试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全程通力合作。通过构建综合工程数据库,对运用三维CAD系统的设计图、各种制作图纸、安装图,直至实地安装作业的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大大加强质量管理品质。
另外,日立还通过在工厂出货的配管和电缆上安装微型无线IC芯片“μ-Chip”的方式,对发电站建设现场实施了更为先进的产品管理和工程管理。
出于提高制造与安装工程效率的考虑,以往机器安装和配管施工都是根据建设施工的进展情况实地进行的。而现在,日立自创和应用了一套新的大型模块锻造工艺——在专业工厂对机器和配管等大型设备构件进行组装,再将完成后的模块用船运到建设现场。这一独家工艺的使用,确保了核能发电站的建设工期,实现了彻底的质量管理。大型模块锻造工艺也将有助于北美等海外地区的发电站建设工作。
(上)模块工厂(日立GE核能株式会社 日立事业所)
(下)中国电力株式会社岛根核能发电站第3号机专用原子炉格纳容器的悬吊作业
作为大型设备制造商,日立已经在日本国内核能发电站中应用最多的沸水型炉(BWR)上倾注了大量的投入;并从1995年以后,开始推进可靠性更高的改良型沸水型炉(ABWR)的建设工作。在预测了2030年前后替代炉的建设需求,同时考虑到世界市场的变化因素,日立又开展了国家、电气企业、制造商三位一体的“日本型新一代轻水炉开发”项目。
铀的可开采年限预计约为85年。为了提高铀的使用效率,日立还在积极参与核燃料二次处理工厂的建设工作以及政府主导的高速增殖炉计划。
(2009年7月截止)